服務熱線
來源: 發表時間:2015-06-02 10:58:41 點擊次數:【】
水泥生產技術經歷多次變革。硅酸鹽水泥是在第一次產業革命中問世的,開始是間歇作業的土立窯。隨著以冶煉技術為突破口的第二次產業革命,推動了水泥生產設備的更新,1885年出現了回轉窯,繼而出現了單筒冷卻機、立式磨和單倉球磨,使水泥生產質量有所提高。到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,水泥工業一直進行不斷的改造與更新,1910年立窯實現了機械化連續生產,1928年出現立波爾窯,使回轉窯產量有明顯提高,熱耗降低。以原子能、合成化工為標志的第三次產業革命達到了高度工業化階段,1950年懸浮預熱器的應用,使熱耗大幅度降低120世紀凹年代初,以電子計算機為代表的新技術在水泥工業中開始應用,1972年開發了窯外分解技術,是水泥生產技術的重大突破。同時,隨著原料預均化及生料均化等多種生產技術的不斷完善,以及x射線檢測方法及計算機自動控制技術在水泥生產過程中的應用,使干法窯的產量和質量明顯提高,在節能方面取得極大進展,使新型干法工藝逐步取代濕法、老式干法、半干法及立窯生產,將水泥工業推向一個新的階段。
1949年前我國水泥年產量僅有66萬t,只能生產普通硅酸鹽水泥和礦渣硅酸鹽水泥兩個品種。建國初期的1950年,我國水泥總產絲為141萬t,之后隨著國民經濟建設的提高,水泥產量逐年提高,1960年和1970年,我國的水泥產量分別增長到1565萬t和2575萬t。
改革開放以來,經濟保持高速增長帶動了水泥工業的快速發展。1980-2002年,中國水泥產量年平均增長率為10.6%,水泥總量由7986萬t提高到了72500萬t。從1985年起,我國水泥實際產量已連續18年位居世界第一。
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已進行過懸浮預熱器的研究;60年代初對四級旋風預熱器回轉窯通過了技術鑒定。1969年又建成第一臺帶立簡預熱器回轉窯。1976年建成第一臺窯外分解窯,隨著對這一新型干法水泥技術的不斷創新和技術的不斷成熟,以其質量好、消耗低、污染少、自動化程度高等優勢,得以蓬勃發展:中國水泥生產工藝擁有預分解窯、預熱器窯、立筒預熱器窯、立波爾窖、濕法窯、帶余熱發電的回轉窯、干法中空窯、立窯等多種生產工藝。